《无本万利》
第二卷·粉云

2-26 雪中房

——跟我过苦日子去吗?

周星原打电话给管理处,询问能否去天台活动。今天下午降雪暂时中止,当前风力也处在正常水平,管理处忙着铲雪管不了他们,只能提醒注意安全。顶层去往天台就是走廊尽头一道门,用公寓楼内通用的门禁卡刷开,因为没有设施,平时没人上来。

门是往外推的,还好顶上有屋檐,不至于被积雪堵门完全推不动。全副武装的俩人挨个从门缝里挤出去。方荼出来就往雪地上一扑,整个人陷进厚厚的雪里,一动不动。

“哥!你在干嘛?”

方荼本来想印一个自己的人形,没想到雪太厚,顶上还有冰层,趴下去就被卡住起动弹不得,还沾了半边脸冰渣。想到挣扎起身可能徒劳又难看,索性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趴着。最终狼狈地被周星原托住腋下架出雪坑,一屁股坐在门边地上。那个坑别说人形了,就是个长度一米八、边缘都不清晰的坑而已。

太丢脸,出门两分钟就想回家了。他牵起周星原的棉围巾末端擦脸。

周星原关切:“你等一下,我回去拿把椅子给你坐。”可以去储藏室拿露营椅和户外毯过来,让方荼舒舒服服坐着透气。

这照顾得过头了吧!笑得方荼恩将仇报,捏住肩膀把他也往雪里摁:“我是七老八十吗!”

周星原长大的城市有雪,但没见过这么大的雪。方荼则是彻头彻尾的南方人,他给周星原讲自己的家乡:“顶多是雨夹雪,偶尔下点小雪也积不起来。有一年据说在鼓岭上积雪了,全城都跑上去看——我同学说他看到了,大概就一平方米。”他刚来这儿的时候,夏季看到社区中心外头堆着冰的小山包还讶异,后来知道是室内冰场维护的产物。

周星原听过那些南方人对雪异常热爱的刻板印象段子。“现在有很多雪玩了。我们来堆雪人?”

俩人笨拙地堆了好半天,连个大雪球都没搞出来,稍微大点就塌了。想要用力捏实,又把雪球捏碎。方荼失去耐心,将手里的碎雪块一摔:“怪了。我每次路过那些小学,几岁的小屁孩都能堆很大的雪人,怎么到我手里这么难?”

周星原的经验里,这一定有什么常规的方法而他不知道,堆雪人的窍门他要搜些教程来看一下。

他们坐在自己毫无章法堆出来的雪垛上,两双长腿一般地往前伸展交叠。方荼把皮手套上的雪沫拍掉,问周星原:“冷不冷?”

不冷,在如此高纬度的冰天雪地生活,居然因为充足的暖气和各种防寒的装备、吃饱高蛋白食物而不觉得冷。这是周星原出国前没想到的。

“别摘帽子,出汗更别摘,风一吹头疼。进去再摘。”

“你买的帽子好热。”

不就是针织帽子加一层绒内胆,好吧,小孩火力壮。方荼说:“我小时候,我们那里有个左海公园,夏天会搞室内冰雕展。入口租棉大衣,出口有个老头用烧蜂窝煤的炉子卖热茶叶蛋。”

周星原想象那个方荼口中一月就桃花开放的南方城市,奇异地联想到《百年孤独》的开头:“生意很好吧?”

“我怎么知道,我又没去过。”方荼虽然没缺过一元两元的零花钱,但冰雕展连门票带租衣服要五十,以他当时永远藏一百在草席底下、不知道下个月生活费会不会按时送来的状态,才不会花这种钱。还是现在自己挣随便花才爽啊。

暴雪封门、被迫居家多日之后,连最懒的方荼都被闷得暴躁了。

“我得买个house,公寓地方小,太憋屈了。”

其实他们住的这套,在公寓里一点也不小,甚至都和作为经适房兴建的一些house差不多。管理处的月费不是白缴的,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这几天除了努力铲雪,还变着花样在公共区域组织活动。虽然结果是不想过度社交的周星原连去公寓游泳池和健身房的习惯都暂停了。

周星原提醒讲话不过脑子的户主:“住house你就要自己铲雪,停电了也没有备用电源。如果夏天刮风把屋顶掀了,你连屋顶都没有。”

不说别的,他原本住的那栋合租房里,热水锅炉是租的,每月要交管理费,方荼给他讲过起初打算买断来省钱。周星原还没来加的前一年,陈哥突然报告设备间漏水,他们只好关了总闸、全家一起拖地。还好有管理公司,打了一串电话报修后,第二天就换了新水箱。方荼爱买房子,却不爱干物业的维护管理活儿,所以house就止步在这一栋,后来买的都是公寓。

卖独栋时他跟客人说没有管理费成本低平尺价低,高价格买更大空间,合算;卖公寓的时候就说所谓freehold不是真free,免费的东西才是最贵的,还是公寓好,省心。

周星原以为他说买house就像平时的胡话一样随便说说而已,哪知方荼当真铺开家当,看了起来。

这场雪灾直观可见的影响,后来持续了小半个月才消弭。他们住的这一带,好处是环境优美交通方便,但步行指数极低,说白了就是无法靠双腿去买菜。在两个年轻男性几乎把冰箱冷冻层也吃空之后,第二周他们的车终于又能上路了。

在宁古塔这样的冬之国,冬季蔬菜水果几乎都依赖进口。雪灾之后生鲜价格醒目上涨。方荼在Costco拿了香蕉和橙子,大商户供应稳定,价格也相对宜人。周星原示意冷藏蔬果区:“有荔枝,你要吗?”

荔枝龙眼山竹莲雾在这就没便宜过,但方荼就爱这一口,也从不在嘴上亏待,周星原习惯了。但这人今天居然说:“十四刀这么点?先不要,过两天再看。”

这还是三天两头把“尽管花钱,花了再挣”挂在嘴边的人?过两天看什么啊?“方荼,你不想吃荔枝吗?”

方荼回头,无辜地看他:“是谁说要环保,尽量吃在地生鲜不买空运不给地球增加碳负担?”

这话是周星原说的,可是从来也没见方荼当回事啊?推着车往前走了两步,他疑惑地看着方荼拉开排头特价冷柜的门,居然拿了两盒并不爱吃的速冻炸鸡块。周星原更担忧了:“哥哥?家里是出了什么经济状况吗?”他拿起购物车里的面包,“这个要不放回去,我们可以买面包坯自己烤?”

方荼没有正面回答,开心地轻轻揪一下他的耳朵:“Good poochie.”

转天学校复课,方荼早起说自己也要去办事,可以捎周星原,少开一辆车。路面不平整的地上冰铲不干净,讴歌的雪胎旧到该换新了,因为往年方荼开得少,还没记得去买。

“你去看Jonathan和Bestey吗?”看家里巧克力和挂历的余量见底,周星原知道他今年的回访已经做得差不多了,方荼的第一对客人一贯被他仪式性地留在最后拜访。

“去的,还有一些别的事。”方荼今早有些异常的亢奋。“成败在此一举!先保密。”

周星原惴惴地,总觉得他要酝酿什么大坏事。但对他来说,方荼最大的魔力不就是这样略显狂妄的自信?

下午放学,高中生在校门口等了一会儿,野马才赶到。方荼降下副驾的车窗,少年许久不见他这样地意气风发:“周星原!”

方荼摘下墨镜,笑眼熠熠发光。“跟我过苦日子去吗?”

“去!”周星原拉开门上车。能在方荼身边,哪有什么苦日子?

“哎我今天跑了一天。走了走了,带你去看看。”方荼示意他看仪表板,野马的油量居然比昨天掉了四分之一还多,怎么开掉的?

“去看什么?”

“房啊,我买了个house,已经成交了。”

方荼居然说买就买,连了解他作风的周星原都惊讶了。他们前几天一直都在一起,“你怎么一天买的房?就看了一次?”作为经纪的家属,光平时晚餐桌上聊聊各自一天做了什么,他也知道方荼带人买房、下单前至少看两遍,谨慎时甚至不同时间不同天气看三四遍,还有各种记录查询的案头工作。

“还没看过,现在去。其实不是房子,我买的是地。那个房子不给看。”方荼给他解释,有一种交易不提供建筑的任何信息,卖方会注明该挂牌价仅代表土地价值,意味着房屋通常已不具备居住条件。

周星原不解:“不能住怎么出租?……你是要盖房子?可是我们现在还什么条件都没有!”设计、施工、资金,样样都不知道在哪,连建筑许可如何申请他们都还没研究过。

方荼无所谓:“稍安勿躁。我们现在就去看看那个房子到底破成什么样。哪有什么完全不能住的房?花点小钱修一修就是了。没事,水电总会有的,大不了我们再买个二手房车搁那里,怎么样?”

周星原渐渐接受现实,冷静下来了。方荼默认他们俩要去住那个潜在危房,不仅因为那儿的状态无法出租,很可能还有高昂的贷款,需要出租他们现在住的顶层公寓去维持现金流。“很贵是吗?”

“嘿嘿。单价是有点贵,但绝对算是捡了便宜。”

“你就直说成交价吧,我又不会骂你。”毕竟都是方荼自己的钱。他再作死也是他自己扛,周星原顶多约束他吃饭开车,还能管他花钱?

车开进繁华路段,夕阳隐没在楼丛。方荼把墨镜推上去,给了周星原一个眼神:“两百零五万。”

“两百多万你买一块地?!”

两百零五万是什么概念?二十来万就能在downtown买最小的公寓,六七十万可以买midtown的独栋,而方荼这些年买的所有投资房加起来也不过这个数字上下。他正在带看的Annie小姐准备拿两百万左右在顶级私校区森林山买五卧室,方荼拿两百多万就买了一块地,那地里是有石油还是金矿?

跟方荼在一起,三天两头心脏就要接受考验;有时他觉得不是自己沉闷没朝气,是方荼一个人就把全家的跳脱冲动都透支了。周星原从震惊中渐渐平复,哥哥这么做肯定有他的考量。

“地段很好,是吗?”

“那是相当好。你记得Bestey他们那个疗养院?离Sunnybrook不远。开过去一看你就懂了。”

过去方荼第一次带他到上城和中城逛的时候,随口说要在这儿买地盖房,没想到四个字这样快就实现了俩。

在Bayview和央街两条大道之间,却没有过路车。目之所及一栋栋房屋都相距甚远,一些还有高耸的树篱和铁门;要不是冬季没了树叶的遮挡,多半房屋几乎不能从街道上直接看见。

这样的豪宅区里,方荼买的那块地太显眼了。

车道没有人铲雪,野马将就停在路边。市政铲过的路边可以看见一溜车道边沿:坑坑洼洼不足以表达,沥青地面都已经碎成一块块,缝隙间还有冬季枯死的杂草。雪层下的院子地里还不知道野草有多猖獗。

久无人打理的物业就像一个雪堆,和邻居们对比显著。方荼指着脚下,雪地边缘有些凌乱的破碎鞋印:“还是有人来看过的。”但这个天气,想看一块土地显然看不出什么。方荼是来都没来看过就盲下了offer,还是不带条件、十天交接。

周星原始终难以置信,这块地闹中取静、位置很好他看出来了,但值得两百万?

方荼转身,指着斜对面最新的那栋豪宅:“八月成交的,你猜多少钱?”

周星原对比方荼给他讲过的、给客人Annie做的规划,如果老钱区森林山两百万买五卧室,这条街地块更宽、背靠宝贵的城中大公园。他大胆猜测:“四百万?”

“五百九十万。知道盖房成本多少吗?”

城中的容积率是35%,背朝坡谷的地块通常都不浅,这块地最大可以盖三千平尺。两层楼加上走出式地下室,八九千尺生活空间——通常四五千尺就可称作豪宅了。方荼不用盖那么大,六千尺足矣;以他的风格会把成本更多花在精细化装修和庭院设计这些一眼好的地方,再尽善尽美,一百六十万也够了。只要他能把房盖出来,这单赚个两百万没问题。

周星原知道方荼想做翻建,但没详细了解过建房居然是这样暴利的项目。“这不是……谁做谁赚?”

“风险很大的。商业贷款利率百分之十几,万一工程延期,每个月都是大几万白扔水里,最好不要贷款。但不是谁都有百万级的资金储备。规划八个月盖好、结果拖了两三年把自己拖破产的也有。”方荼听过见过别人血本无归,不妨碍他也想闯一闯。

“可是你也没有资金储备!”还百万级。

“总会有的。再去赚嘛,先守住地。”方荼不以为意,“走,进去看看。”

他们踩进雪地,往深雪覆盖的小小平房跋涉而去。

——

“小平房”上线。